四川晚三叠世羽毛侧羽叶研究新进展
羽毛侧羽叶(Pterophyllum ptilum Harris 1932)是由著名古植物学家Harris于1932年基于东格陵兰上三叠统瑞替阶的标本正式建立的化石种,该分类单元最初在1926年被Harris暂定为P. kochii。作为晚三叠世标志性的苏铁类植物,羽毛侧羽叶在北欧(东格陵兰)、东欧以及华南等多个古植物地理区均有发现,...
羽毛侧羽叶(Pterophyllum ptilum Harris 1932)是由著名古植物学家Harris于1932年基于东格陵兰上三叠统瑞替阶的标本正式建立的化石种,该分类单元最初在1926年被Harris暂定为P. kochii。作为晚三叠世标志性的苏铁类植物,羽毛侧羽叶在北欧(东格陵兰)、东欧以及华南等多个古植物地理区均有发现,...
古土壤(paleosol),又称化石土壤(fossil soil),由陆相地层中的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由于不同类型古土壤的形成过程、成岩变化和环境背景不同,因此,古土壤中保存了丰富的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和环境特征,并被广泛用于古气候与古环境变迁重建,尤其是新生代以来气候、环境演变...
2025年1月22日,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云南省古生物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马书瀚(第一作者)与导师杨显峰博士(通讯作者),及其北达科他大学Julien Kimming博士(合作作者)和密苏里大学James D. Schiffbauer博士(合作作者)在Peer J上发表了关于古虫动物Vetulicolians的最新成果。这项研究是课...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是地质历史上对生物演化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长翅目面貌在这一事件后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古生代类群演化为现代类群。由于早三叠世昆虫化石记录在全球范围内极为稀少,因此来自中三叠世铜川生物群的昆虫化石为研究长翅目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的复苏与迭代提供了重...
现生的长翅目是一个孓遗类群,但其化石类群在二叠纪至侏罗纪期间曾十分繁盛。在侏罗纪时期,复系类群“直脉蝎蛉”(“Orthophlebiidae”,包括直脉蝎蛉科和原直脉蝎蛉科)达到了鼎盛,成为这一时期长翅目的标志性类群。“直脉蝎蛉”分布广泛,既见于冈瓦纳大陆,也分布于劳亚大陆。其鉴定特征包括:...
近日,由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冯卓带领的植物古生态团队利用多种技术,结合现生植物与化石植物的对比研究,证实2.5亿年前的植物已具有很强的硅生物矿化能力,首次为植物在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改造作用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证据。相关成果以“Fossil evidence for silica biomineralization in Permian ...
2024年10月29日,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刘煜团队凭借其近年来在寒武纪澄江节肢动物化石CT三维无损研究上积累的丰富研究经验,获邀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研人员组成国际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urrent Biology《当代生物学》(中科院一区)联合发...
莲座蕨类植物是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西南地区上二叠统(乐平统)产出数量和多样性丰富的莲座蕨类植物化石,为认识该类植物在华南板块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实证。最近,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植物古生态研究团队在云南上二叠统宣威组中发现一莲座蕨类植物新种,定名为Cyathocarpus bene...
近日,Journal of Hydrology刊发了云南大学王新欣博士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黄咸雨教授的研究成果——Increasing evapotranspiration in peatlands from the monsoon regions of East China with the rapid warming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早全新世快速升温期中国东部季风区泥炭地蒸散作用增...
近日,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冯卓带领的植物古生态团队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技术,结合现生植物与化石植物的对比研究,首次获得了2亿年前银杏类植物对昆虫潜叶取食的化学防御证据。相关成果以“Leaf mining induced chemical defense of a Late Triassic ginkgophyte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