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卓研究员团队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近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公布了2023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冯卓研究员带领团队完成的成果《化石叶片上的“虫眼”揭开了植物感夜性的演化机制》入选。植物的感夜性,即植物的叶片在傍晚来临时合拢或下垂,而在黎明来临时叶片展开的现象。植物叶片这种规律的周期性运动现象一直...
近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公布了2023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冯卓研究员带领团队完成的成果《化石叶片上的“虫眼”揭开了植物感夜性的演化机制》入选。植物的感夜性,即植物的叶片在傍晚来临时合拢或下垂,而在黎明来临时叶片展开的现象。植物叶片这种规律的周期性运动现象一直...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的“第三极”,无论是在当今全球环境变化还是地质学研究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叠纪与三叠纪(P-Tr)之交发生了显生宙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规模最大的生物大灭绝和环境波动事件,而以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等为代表的大规模火山活动或是最主要的触发因素。目前,全球多地超过50个...
2024年8月2日,Science发表了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马晓娅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论文由云南大学博士毕业生张光旭(第一作者)和导师马晓娅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与英国牛津大学Luke Parry副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和布里斯托大学Jakob Vinther博士(合作作者)共同合作...
2024年6月12日,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赵涛博士与南京大学泮燕红教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题为“Transformation of β-sheets into disordered structures during the fossilization of feathers”的评述性文章,对爱尔兰科克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于2023年9月21日...
2024年4月29日,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刘煜、侯先光团队与德国慕尼黑大学、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等国内外单位合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BMC Biology》(生物学大类一区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Unveiling the ventral morphology of a rare early Cambrian great appendage arthropod fro...
真蕨类植物是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西南地区上二叠统(乐平统)产出数量和多样性丰富的真蕨类植物化石,对认识蕨类植物在华南板块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最近,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植物古生态研究团队在云南上二叠统宣威组中发现一真蕨类植物新种,定名为Henanotheca qingyunen...
晚古生代末期是石松类植物演化的重要地质转折时期。云南昭通桃树井剖面连续发育了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陆相地层,是研究古、中生代之交石松类植物演化的重要地层剖面。近年来,为了解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的成因与发生机制,前人对该剖面深入开展了高分辨率沉积地球化学研究,而缺乏该时期石松类植...
薄囊蕨类植物在晚二叠世(乐平世)已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虽然相关化石记录多为分散保存的蕨叶、羽片或茎干,该类化石对认识蕨类植物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最近,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植物古生态研究团队在云南上二叠统宣威组中发现一薄囊蕨类植物新种,定名为云南天石蕨(新种)Szea yunnanensi...
木化石是地质历史时期植物茎干化石的统称,通常保存了精美的解剖结构。木化石解剖学不仅可为认识远古时期植物多样性、群落组成面貌以及木材演化提供直接证据;同时,还可为认识古气候、古环境、古生态以及深时陆地生态系统重建与演替提供重要线索。图1,研究区的木化石2016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显微CT研究揭示早期节肢动物演化新认识北京时间2023年8月28日晚23:00,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副院长、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与其博士研究生Robert O’Flynn(英籍)为共同第一作者,刘煜与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世界著名古生物学家Gregory Edgecombe教授为共同通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