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进展 > 正文
研究进展
云南大学张喜光团队在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2025-05-12 作者:张喜光 来源:

2025年5月8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了云南大学植被结构功能与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古生物研究院张喜光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世山虫是开腔骨并非寒武纪软体动物”(Shishania is a chancelloriid and not a Cambrian mollusk)。

开腔骨是一类躯体囊状、体表具密集棘刺的奇特动物,仅存在于寒武纪。最早由Walcott在其1920年发表的《海绵动物》专著中进行了报道。开腔骨的躯体呈辐射对称、结构十分简单,但其体内软组织构造从未在化石中被发现。因此,开腔骨动物被广泛认为是一类神秘的生物类群。在寒武纪地层中,开腔骨动物多以散落的骨针或骨针组合的形式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发现于澄江生物群的匕状鸟巢虫(Nidelric pugio)和关山生物群的高楼房鸟巢虫(N. gaoloufangensis)保存了珍贵的外皮结构。

在现代的动物界,软体动物是仅次于节肢动物的无脊椎动物类群,显示了高度变异的形体和极高的物种数量。寒武纪动物界的快速辐射分异孕育了大量体态怪异的生物类型,其中许多代表了当今重要动物类群的早期祖先。

云南寒武纪世山虫(A-P)和鸟巢虫(Q, R)

Science编辑部M. Funk博士对论文的评述“重新审视怪异化石”

前人研究认为,产自云南富民寒武纪关山生物群的多刺世山虫是介于软体动物及其冠轮动物祖先的过渡类型,其主要依据是:该化石两侧对称,具体腔、足和外表无刺的腹环带(girdle)。这些与当前发现于与富民毗邻的禄劝同一层位的同类标本显现了若干共同特征:具有囊状的躯体,体表具有密集发育的锥状刺和微米级矿物结晶条纹等。然而新发现标本展示了更多身体形态学特征,结合解剖学、埋藏学证据,张喜光团队提出世山虫属于一类奇特的开腔骨动物,挑战了世山虫为软体动物这一论断。张喜光团队认为世山虫是一类貌似海绵的早期开腔骨的支系,这一解释为开腔骨动物的演化模式提供了新的线索。古生物学研究十分倚重于化石标本提供的信息,当前研究所获得的新认识,是研究团队长期从事野外标本采集工作的结果。

云南大学杨杰研究员与玉溪师范学院陈爱林教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张喜光教授与英国杜伦大学Martin R. Smith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云南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单位。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62002,42262004,41730318)资助。

论文信息:J. Yang, W. Li, A.-L. Chen, K.-S. Du, X. Peng, Y. Wang, X.-G. Zhang, M. R. Smith, Shishania is a chancelloriid and not a Cambrian mollusk. Science 388, 662-664 (2025).DOI: 10.1126/science.adv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