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二叠世新木化石揭示复杂的生态和营养关系
木化石,是泛指生长在地质历史时期的裸子植物(尤其是松柏类)及被子植物茎干保留在地层中的残体,据成因及形成环境不同,大致分为渗矿化(硅化、钙化、黄铁矿化等)、煤化及丝炭化三大类。中国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报道了大量裸子植物木化石,且研究工作主要是对芦木、科达、松柏和似银杏等类群木...
木化石,是泛指生长在地质历史时期的裸子植物(尤其是松柏类)及被子植物茎干保留在地层中的残体,据成因及形成环境不同,大致分为渗矿化(硅化、钙化、黄铁矿化等)、煤化及丝炭化三大类。中国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报道了大量裸子植物木化石,且研究工作主要是对芦木、科达、松柏和似银杏等类群木...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
2019年11月11日,应所长冯卓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员到访云南大学深时陆地生态研究所,并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中生代昆虫和动植物的关系》。 冯卓教授为大家介绍来宾 黄迪颖研究员从事演化古生物学,陆相地层学等研究,在澄江动物群、中生代昆虫等方...
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云南大学举行 2016年11月18日至23日,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主办、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云南大学科学馆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高校、博物馆等29家单位的160多位古植物...
植物与蛀木甲虫相互作用研究新进展昆虫是当今陆地生态系统中分异度最高的宏体生物类群,已经命名的约有100余万种。目前普遍认为,昆虫复杂多样的食性可能是形成昆虫多样性如此之高的重要原因。蛀蚀木材无疑是昆虫一种非常特殊的取食方式和生存策略,出现在多个昆虫类群中,特别是鞘翅目的吉丁虫科...
8月29日上午,信息技术中心和教务处组织了新教务系统上线前的第一次统一培训,培训对象为我校23个学院的35位教务员老师。本次培训着重介绍了学院级别的培养方案、学籍、成绩等方面的操作。培训采用现场讲解、提问、远程互动等形式开展,针对各位教务老师最近一段时间新系统试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
晚二叠世是植物演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是二叠纪末地球上最大绝灭事件前的古生代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直接证据,也是包括现生薄囊蕨紫萁目在内的一些重要植物类群在地球上首次出现并随之在中生代繁荣的有力见证。 插图:Tiania resinus He et Wang, 2019最近,深时陆地生态研究所何小元团队对...
近日,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上,云南大学深时陆地生态研究所冯卓研究员荣获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四届“青年古生物学奖”,以表彰其在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果。冯卓研究员一直从事化石植物系统分类与演化、植物古生态和深时陆地生态系统重建等方面的研究,在地...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高校共青团改革要求和高校共青团思政会议精神,结合“一学一做”实践活动开展,8月26日上午,云南大学举行“开学第一课”主题团课。全校近8000名新入学团员参加了团课学习。云南大学党委委员、团委书记于春滨主讲团课。开讲伊始,大家一起重温了团...
叶肢介是生活于小型水体中的甲壳类节肢动物,在中生代十分繁盛。由于具有扩散性强,多样性高,演化迅速等特点,叶肢介化石对于陆相地层对比,年代卡定和古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是陆相地层研究的重点对象。热河生物群是我国最著名的中生代陆相生物群,包括大量极具科学价值的重要化石。东方叶肢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