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冯卓团队关于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环境研究新进展
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简称PTB)发生了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造成超过81%的海洋生物、89%的陆生脊椎动物和大多数植物群落的消失(图1)。长期以来,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的成因与发生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较为公认的是地幔柱起源的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
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简称PTB)发生了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造成超过81%的海洋生物、89%的陆生脊椎动物和大多数植物群落的消失(图1)。长期以来,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的成因与发生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较为公认的是地幔柱起源的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
石松类植物是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前人对华夏植物区石松类植物多样性和演化历程的认识主要依靠来自茎干等植物大化石标本的研究,而缺乏该时期石松类大孢子的研究,因此,我们对石松类植物演化机制的认识还不完善。石松类大孢子是异孢石松类植物的雌性繁殖细胞,因其丰富的化石记...
作为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动物门类,节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受到广泛关注。它们的关键形态特征——躯干外骨骼和附肢分化产生的演化节点及其早期状态,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4月19日,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侯先光、刘煜团队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在著名学术期刊《Proceedi...
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实施方案一、复试工作原则1.坚持科学选拔,确保生源质量。2.坚持公平公正。做到政策透明、结果公开、监督机制健全,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3.坚持全面考查,突出重点。在对考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考察基础上,突出对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
2023年3月8日,国际顶尖科学杂志《Nature》在线发表了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张喜光、杨杰团队的研究论文,题为:“Protomelission 是早期绿藻,并非寒武纪的苔藓虫”(Protomelission is an early dasyclad alga and not a Cambrian bryozoan)。在《生命起源与演化》重大基础研究领域,无数后生动...
有些植物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即它们的叶片在白天展开,而在夜晚合拢或下垂,这种能力称为植物感夜性(nyctinasty)。千百年来,植物叶片这种规律的周期性运动现象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广泛关注。1880年,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在其巨著《植物的运动本领》(The Power of Movement in Plan...
以4.2 ka事件为标志的中-晚全新世过渡期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显著的气候变化,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些气候变化被认为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消亡有关。在中国,该时期也见证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转变。然而,在这一关键过渡期,中国东亚季风区水文气候如何...
昆虫的植内产卵(endophytic oviposition)行为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生殖策略,即昆虫使用特化的产卵器将卵产到叶片或树皮等植物组织里。这种生殖策略可以使虫卵得到有效保护,从而提高后代的存活率。尽管这种产卵行为出现于多个现生昆虫类群,但由于缺乏实体化石的直接证据,目前我们对远古时期植内...
植物界也存在动物界的反哺现象。植物树干或树桩腐烂后,可为落在其上的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这种树干或树桩称之为“哺育木”(nurse log)。哺育木是现代森林群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保障群落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这种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广泛出现于不同...
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刘煜团队携手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等国内外合作团队对寒武纪澄江生物群大附肢节肢动物多节尖峰虫(Jianfengia multisegmentalis Hou, 1987)的研究成果近日以文章《Ventral organization of Jianfengia multisegmentalis Hou, and i...